登录

注册
知识中心首页 > 知领精选 >

知领·观察 | 南太智库报告对各国深海采矿活动的政策及影响认知解读

知领·观察 | 南太智库报告对各国深海采矿活动的政策及影响认知解读

中国工程科技知识中心、海洋分中心 2022-11-21 08:54:46 阅读量:838

内容简介:2020年5月,反深海采矿运动(Deep Sea Mining Campaign)、加拿大采矿观察组织(Canada Mining Watch)共同发布《预测深海多金属结核在太平洋中的影响》报告,指出当前矿业公司、前沿投资者、某些南太岛国对太平洋深海采矿活动的兴趣与日俱增,已对克拉里昂-克利珀顿区、南太岛国专属经济区内的多金属结核开展了初步勘探活动。南太岛国对深海采矿的认知不同,有国家认为此活动可带动区域经济发展,但也有国家认为会影响其社会、经济和环境。该报告在综合分析了超过250篇关于太平洋深海多金属结核开采影响的文献基础上,认识到深海采矿将对太平洋的海床和海洋物种带来不可逆转的负面影响,并可能对更为广泛空间下的海洋生态系统构成重大风险,对渔业、社区、人类健康有着潜在的影响。因此,各国应暂停在太平洋地区开展深海采矿活动。

2020年5月,反深海采矿运动、加拿大采矿观察组织共同发布《预测深海多金属结核在太平洋中的影响》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在分析了250余篇关于太平洋深海多金属结核开采影响的相关文献基础上,归纳了南太国家对深海采矿的态度,总结了深海采矿带来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影响,提出了暂停深海采矿的建议。《报告》援引近年来南太国家政府部门、科研机构、非政府组织及新闻媒体的公开报道,体现了深海采矿的争议焦点,有利于全面了解南太国家政府和各利益相关方对深海采矿的立场态度,以及深海采矿影响研究的方向,对于我国制定深海采矿政策和勘探计划具有参考价值。以下是《报告》的主要内容。

一 南太国家对深海采矿的态度出现分歧

《报告》指出,由于深海资源储量及国家发展水平不同,南太国家对深海采矿的态度也不尽相同,大致可分为“支持开发”和“暂且搁置”。

明确支持深海采矿的国家有库克群岛、基里巴斯、瑙鲁、帕劳、汤加、图瓦卢。库克群岛对深海采矿关注度较高,且管辖水域富含高钴锰结核,其库克群岛投资公司于2016年取得国际海底区域勘探合同;基里巴斯专属经济区面积为南太国家之首,具有多金属结核开采的潜力,其马拉瓦研究和勘探有限公司于2015年取得国际海底区域勘探合同;瑙鲁海底矿产储量虽尚未探明,但瑙鲁海洋资源公司于2011年获得国际海底区域勘探合同;帕劳虽将专属经济区80%划为海洋保护区,但亦谋求开采剩余水域内的海底矿产;汤加专属经济区内虽未发现有海底矿产,但其汤加近海采矿有限公司于2012年获得了国际海底区域勘探合同;图瓦卢专属经济区内已探明存在海底矿产,但由于资源丰度和等级较低,因此格外关注国际海底区域勘探活动。

要求暂时搁置深海采矿的国家有新西兰、巴布亚新几内亚、斐济、瓦努阿图。新西兰联邦政府于2018年全面禁止近海油气勘探,其社区组织也曾通过抗议集会及起诉矿业公司等方式,成功阻止了地方政府批准的深海采矿活动;巴布亚新几内亚曾是世界首个开展深海采矿的国家,但随着域外合作方的破产、前任政府的下台,现任总理已将深海采矿列为了今后“谨慎考虑”的事项;斐济中央政府持谨慎开放态度,但拥有较大实权的酋长团体却于2020年初明确警告不会批准在其所辖省份内开展任何深海采矿;瓦努阿图虽不排斥深海采矿,但出于保护环境目的,其总理于2019年会同斐济、巴布亚新几内亚领导人发表联合声明,呼吁南太国家至少10年内暂停开采管辖水域的海底矿产。

二 深海采矿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报告》指出,深海采矿将对自然环境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

第一,对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的不利影响。源于开采多金属结核(本身即为海洋生境)对深海生态系统的物理干扰,无人遥控潜水器及采矿废料排放产生的沉积物卷流(waste plumes)影响,以及采矿输送管道渗漏或破裂产生的有毒金属污染威胁等。

第二,对非海底海洋物种的负面影响。采矿废料可能释放较多无机营养物,造成浮游生物或蓝藻的大量爆发,使有毒金属元素进入海洋食物链;位于海面的补给船舶和基础设施还会阻碍鲸鲨、棱皮龟、领航鲸等濒危海洋物种的长距离迁徙,改变其生活规律和习性。

第三,采矿设施对太平洋各水层的商业鱼类带来不同程度的威胁。在水表层搭建的采矿平台将影响鲣鱼等鱼类的物种迁徙和水域分布;在水中层的采矿输送管道等设备的垂直移动,将对长鳍金枪鱼和大眼金枪鱼等鱼类造成物理干扰;在水底层的遥控潜水器、采矿设备造成的生境破坏,尾矿倾倒处理形成的沉积物沉降,都将对海底山脉附近的鲷鱼和石斑鱼等鱼类带来直接影响。

第四,对深海造成的灯光污染影响。深海采矿设施的光照将扰乱深散射层物种的垂直迁徙,干扰金枪鱼等重要商业鱼类的捕食行为,而用于海底勘探的载人潜水器的光照将对深海物种的视网膜造成永久性损害。

第五,对深海造成的噪声污染影响。无人遥控潜水器、补给船舶、采矿输送管道的噪音将改变深海鱼类的洄游及学习行为,进而影响其产卵及捕食等活动。

第六,对碳循环及气候变化的恶性影响。采矿活动将加剧深海生态系统的恶化,并导致储存在海底的碳大量释放,从而加速全球变暖效应。

第七,对海洋生态系统连通性的影响。深海采矿将扰乱海洋生态系统的连通性,对维持深海生物种群结构、维护深海生物遗传多样性、恢复和重建濒危种群造成阻碍。

三 深海采矿对社会和经济的影响

《报告》提出,深海采矿作为一项战略性新兴产业,将对太平洋沿岸国家的社会和经济发展产生以下3个方面的影响。

第一,对沿岸国家的其他海洋产业造成不利影响。深海采矿将威胁其赖以生存的海洋环境,从而进一步减少其海洋渔业和滨海旅游业的产值和收入。为此,《报告》援引太平洋共同体文章称,应聘请独立专家进行国际海底区域采矿的成本效益评估,以支持南太国家公平分配采矿收益,填补因环境恶化而带来的其他涉海产业的经济损失。

第二,深海采矿带来的经济效益周期较短,且难以实现较大的社会效益。深海采矿项目较之陆上采矿周期较短,采矿设施也多为可移动式,便于企业随时对其采矿业务进行重新部署,不利于沿岸国家获得持续性的经济效益。同时,深海采矿对劳动力的需求量较少,难以为当地创造较多的就业岗位。

第三,深海采矿的争议加剧了国家内部的社会冲突。此类社会冲突源于两方面因素:一是政府对深海采矿所有权、使用权、利益分配的管理不善,导致沿海居民和矿业公司出现了激烈的利益冲突;二是由于各国当前对深海采矿影响认知的不足,造成沿海居民对当地自然资源、海洋环境、社区健康及生计风险的担忧。

四 深海采矿科学研究缺乏的关键信息

《报告》认为,当前由于某些关键信息的缺乏,导致深海采矿领域的科学研究进展缓慢,对海洋生态系统以及赖此为生的沿海居民构成了较大风险。

第一是缺乏深海采矿应用技术和方法的相关信息。包括:①采矿输送立管及废料排放的水深;②当前采矿技术条件下,产生的悬浮沉积物和采矿废料的体积,以及其在海水和海底的扩散情况;③当前采矿技术条件下,产生的声光污染及其对表层至底层物种的影响。

第二是缺乏深海采矿对自然环境影响的准确评估信息。包括:①与沉积物卷流和采矿废料相关的化学反应和生态毒理特征评估;②营养负荷对水表层、水中层和水底层物种的影响评估;③对深海生境、物种的生态过程造成的物理影响评估;④对深海散射层中物种的影响评估;⑤对以多金属结核为生境的深海物种的种群动态,特别是针对区域受损后物种再繁殖能力的评估;⑥多金属结核开采对深海鱼类迁徙的影响评估;⑦对物种、生境和生态系统产生的累积和跨界影响的评估;⑧太平洋各水层之间的连通性及相互影响评估;⑨多金属结核开采对碳循环和碳储存的影响评估。

第三是缺乏深海采矿对社会和经济影响的准确评估信息。包括:①太平洋地区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渔业所面临的风险评估;②国际社会拟采取的深海采矿保护措施的充分性评估;③深海采矿对南太国家的社会和经济成本效益的影响评估。

五 呼吁暂停深海采矿活动

基于上述分析,《报告》就深海采矿造成影响得出结论:一是对深海生境和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影响程度远超预期;二是将导致作为迁徙物种重要觅食场所和固着底栖生物依附的硬底质被移除,并且在数百万年间无法恢复;三是不同深海物种对沉积物沉降和物理干扰做出的反应存在差异;四是预计采矿区的生物群落组成将在较长时间内发生不同程度的重大变化;五是底栖生物的恢复过程将较为缓慢,而依赖多金属结核生存的所有物种将从采矿区永久消失;六是深海生境是人类共同遗产的组成部分,在太平洋地区还被视为传统海洋所有权的组成部分,并与浅海和礁石存在关联,而西方科学界正刚刚开始构建相关的知识体系;七是拟进行的深海采矿已在相关地区引起社会和政治冲突;八是民间团体反对深海采矿的呼声较高,难以取得社会认可。

《报告》呼吁,在达成下述条件之前,全面停止深海采矿。一是全面掌握存在的环境和社会经济风险;二是能够通过有效管理深海采矿,保护海洋环境及防止生物多样性丧失;三是确保土著人民自由、优先、知情,以及取得潜在受影响的社区同意;四是采用负责任的采矿生产方式方法;五是建立公众意见征集机制;六是改革国际海底管理局的组织和运营,确保决策透明等。

原文链接:https://ocean.ckcest.cn/platform_upload/zhuanti/other/预测深海多金属结核在太平洋中的影响.pdf

客服咨询

电话:010-59300004

邮箱:service@ckcest.cn

扫码关注知领公众号

建议使用谷歌,火狐,edge浏览器

© 2012 CKCEST ICP备案号:京ICP备14021735号-2 中国工程科技知识中心版权所有技术支持:浪潮集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