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具有恢复性作用的校园绿色空间可以促进学生人群的心理健康、缓解精神压力。为探究不同类型校园绿色空间的恢复性知觉效益,运用语义分析法(SD法)列举描述共计20个项目的形容词对,对不同校园绿地空间的自然要素、人工要素和感知要素进行定量分析,并结合恢复性知觉评价量表探究学生人群对校园恢复性环境景观要素的需求和偏好。结果表明:校园绿色空间的自然要素对学生人群的恢复性知觉效益最显著,是影响环境恢复性的主要因素;感知要素对提升学生恢复性知觉效益有正向影响;人工要素需结合其他要素对学生恢复性知觉效益产生积极影响。因此,校园恢复性环境规划设计需重点营造自然要素,同时兼顾与其他要素的搭配,从而构建满足学生群体身心健康需求的校园景观环境。
高校校园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景观质量与学生人群的身心健康息息相关,关注校园师生身心健康,将“健康促进”理念融入规划设计中已成为未来校园、城市建设的一个重要课题。高质量的校园景观具有补充人群注意力消耗、缓解精神压力、降低生理应激水平的作用。探究校园中不同绿色空间的恢复性知觉效益并提取拥有较高恢复性水平的景观要素非常必要。
恢复性知觉可解释为人感知真实环境并在相互作用后对人起到精神认知恢复的过程和结果。Kaplan等于1989年在注意力恢复理论中提出恢复性环境感知的概念,认为拥有远离感(Being Away)、延展性(Extent)、魅力性(Fascination)和兼容性(Compatibility) 4种特质的恢复性环境能够缓解人们因注意力过度使用而导致的精神疲劳和紧张感。既有研究着重验证了绿色环境对人群的健康效益,以及场所依恋、环境偏好等情感对恢复性感知的影响,研究场所以风景名胜区、城市公园和康养花园居多。
国内外学者针对校园绿色空间的恢复性感知效益研究是多方面的。日本学者松冈发现,能接触到更多绿色景观的高中生拥有更好的学习成绩。美国学者Gulwadi等发现校园整体、校园中心和教学楼周围3个空间层次上的绿化率都对学生生活质量有直接影响。李承康等利用脑电波技术测量被试者观察校园绿地图片时的脑电信号,发现绿地使用者在安静状态下观察校园绿地时获得的情绪安抚效果更显著。魏昱君从自然性因子、人工性因子和感知性因子3个方面提取了高校校园中有利于发挥恢复性知觉效益的绿地恢复性知觉要素。
从国内外现有研究成果来看,针对高校校园绿地空间的恢复性知觉效益研究缺乏对环境要素的综合考察,研究过程中多以单一的恢复性评价为主。本研究运用语义分析法(Semantic Differentia, SD)对海南大学校园内5处不同类型绿色空间的自然要素、感知要素和人工要素进行综合评价,再以恢复性感知量表评估不同绿色空间产生的恢复性知觉效益,基于评价结果探究校园恢复性环境特征,为校园恢复性环境设计营造提供参考依据。
1研究区域概况
1.1研究地点
海南大学海甸校区位于海南省海口市美兰区,现有36个学院,全日制在校学生42 000多人,专任教师2 500多人。学校环境优美,自然条件良好。校园内景观节点丰富,景观类型多样,便于探索及验证不同校园绿色空间类型的恢复性效益影响因素,对探究营造健康校园环境的方法途径有积极意义。
1.2空间样本选取
依据海南大学海甸校区绿地分布及使用现状,将现有绿地分为集中休闲区活动绿地、防护绿地、教学科研区绿地、生活区绿地。分析发现,校园内完整性最好、使用频率最高、面积较大的是集中休闲区活动绿地,包含较多的校园绿色空间类型,后续建设中易形成完整景观体系。进一步考察校园中的主要及次要景观节点分布,依据分布位置、面积大小、空间类型等要素选取5处校园绿色空间——滨水空间、草坪空间、行道空间、游园空间、广场空间作为研究样本。这5处绿色空间位于或邻近集中活动区绿地中的主要景观节点,覆盖的使用人群广泛,预期实现恢复性知觉效益的辐射范围比较可观。
2研究方法
2.1语义分析法
SD法是由C·E·奥斯顾德于1957年提出的一种心理测定方法。通过SD法可以获得被试对象的感受,包括视觉、听觉和心理感受等,构造定量化数据。SD法最早被应用于心理学研究领域,目前在建筑环境和园林景观等领域被广泛应用。
SD法在研究中的应用重点是找出描述若干项目的成对形容词。本实验针对校园绿色空间的景观特征选取了20个题项,分别以20对意义明确相反的形容词进行描述,且20个题项被划分为自然要素、人工要素、感知要素3个维度。为便于定量化统计分析,一般将SD法的评价尺度分为7个等级,分别赋值-3至+3分。
2.2恢复性知觉量表的选取
1966年,Hartig等人以注意力恢复理论中的4种特质(远离感、延展性、魅力性和兼容性)为基础,建构了用于测量恢复性环境品质的知觉恢复量表(Perceived Restorative Scale, PRS)。由于在实证研究中发现PRS量表存在交叉负荷且项目过多、语义不明确等问题,很多学者针对量表进行了修订。本文选用的是黄章展等修订后的恢复性知觉量表,共有18个题项,语义较PRS量表更加简单明确。量表评分采用李克特5分制量表法。
2.3问卷设计
问卷由3部分组成,其中,第1部分为人口统计学信息,包括年龄、在校居住时间、所学专业等;第2部分为基于SD法的校园绿色空间描述评分表,共20个评分项目,调查被试者对该处空间景观质量的评价;第3部分为恢复性知觉评价量表,调查被试者在此处绿色空间所获得的恢复性效益。
调查采用随机抽样法,在说明调查目的和问卷内容后,被试者在该处绿色空间自由观察活动15 min后填写问卷。共计回收问卷271份,5处校园绿色空间分别回收问卷54份、56份、53份、54份和54份,在筛选去除无效问卷后各类型空间保留50份问卷,共计250份,有效率92.25%。
2.4数据分析
运用Excel和SPSS 23.0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综合统计分析,包括描述性统计分析、信度分析、相关性分析,对不同校园绿色空间的自然要素、人工要素、感知要素的质量进行对比评估。
3结果与分析
3.1样本基本特征
筛选后的被试者中,男性占比54%,女性占比46%;被试者在校居住时间为1~4年,对校园内各处绿色空间比较了解,能够真实地反映空间中各景观要素的质量;所学专业包括风景园林、建筑、城市规划等18个学科,确保被试人群的组成大体涵盖校园内的各类学生,调查结果更具参考价值。
3.2信度分析
信度反映了评分表测量结果内部的一致性和稳定性。对基于SD法的评分结果整体进行信度检验得出的可靠性系数Cronbach’sα为0.886(>0.7),说明评分表整体信度较好。对恢复性知觉量表所得数据结果进行信度分析所得可靠性系数Cronbach’sα为0.955,信度很好。
3.3 SD调查项目评分统计
对SD法描述的项目按空间类型分别取平均值,经统计分析发现,各题项的得分平均数分布在-1.210~2.251,差异较大。游园空间各题项得分均为正数,总体景观质量较好;出现负分题项数量最多的是草坪空间,景观质量较差。横向比较不同类型校园绿地空间,结果发现,游园空间总得分(29.404)最高,滨水空间(24.224)略低于游园空间,广场空间(14.873)较前两者景观质量一般,街道空间(6.814)和草坪空间(3.283)总评分较低。纵向比较自然要素、人工要素、感知要素,结果发现,各空间自然要素评分的差异性最大,其中滨水空间的自然要素(14.919)评分最高;广场空间的人工要素(10.642)评分最高;各绿色空间的感知要素评分相差不大。
3.4恢复性知觉量表测试结果
恢复性感知量表中各题项共同影响被试者恢复性感知效益,因此以各维度及所有题项的均值考察其恢复性效益的差异性,结果发现,5处校园绿色空间均有一定的恢复性知觉效益,其中滨水空间和游园空间效益很好(>3.000),广场空间效益较好(>2.500),街道空间和草坪空间效益一般(<2.500)。滨水空间的远离(3.454)、延展性(3.012)、魅力性(3.346)得分均值在5处空间中最高,而游园空间的兼容性(3.251)最好。
3.5景观要素与恢复性知觉效益的相关性分析
对5处校园绿色空间3种景观要素的评分与恢复性知觉效益量表得分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恢复性知觉效益与自然要素的相关性最高,显著性系数为0.001;恢复性知觉与感知要素的相关性系数也较高,显著性系数为0.04(P<0.05);而人工要素对恢复性知觉效益的影响不显著。
4讨论
研究表明,校园绿色空间不仅能够满足学生人群的游憩需求,还能提供促进学生放松情绪、缓解压力的恢复性环境,不同绿色空间产生的恢复性知觉效益与其不同维度的环境质量有关。在校园恢复性环境研究领域,已经充分认识到自然环境的重要作用,但对于自然环境所包含的复杂要素缺乏充分考察,对环境中的自然要素与人工要素、感知要素的作用关联与相互比较缺乏认识。本研究结果表明,自然要素对学生恢复性知觉效益有显著影响,这与目前众多环境心理学家指出的自然环境具有恢复注意力、缓解心理及生理压力等恢复性作用相符,这与学生群体与自然接触机会较少、对自然有浓厚探知兴趣等因素有较强关联。但对自然环境具有显著恢复性知觉效益的肯定并不意味着否定人造场所的恢复性作用,有研究表明,自然与建筑等人造环境的有机结合也会产生不同程度的恢复性作用。与现有研究着重探究自然环境的恢复性知觉效益不同,调查中将环境中具有人工属性的人工要素、感知要素与自然要素同时参与评估,综合考察不同环境要素对学生群体恢复性知觉效益。基于研究结果,建议从以下两方面提升海南大学校园绿色空间的景观质量和恢复性效益:
1)海南大学校园绿色空间景观整体质量需要进一步提升,应更多地引入自然元素增加环境的恢复性知觉效益,满足学生人群的多元需求。调查中的5处校园绿色空间在自然要素、人工要素和感知要素3个维度上的景观质量存在较大差异,不利于构建系统性的高品质恢复性环境,因此,在校园景观规划过程中,要更多引入自然元素,从视觉效果、植物空间层次生态性等方面提升场所的自然属性,为学生群体提供更多与自然环境接触的机会,从而促进恢复性知觉效益的产生。同时应把握自然要素与人工要素的比例,协调好功能性设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综合考虑各种空间及功能要素对人群的感知影响。
2)在海南大学校园景观营造过程中应加强恢复性环境理论的应用与实践,构建科学的恢复性环境评价体系。调查中虽然创新地将基于SD法的景观质量评价与恢复性知觉量表测评相结合,但缺少一定的客观指标,后续研究可进一步引入如绿视率、硬质率和被试者生理水平等指标使评价体系更加科学完善,形成可广泛应用于校园恢复性环境构建的评价模型,为促进健康校园提供指导。
5结论
1) 自然要素对学生恢复性知觉效益影响最显著。自然要素中植物的重要性最高,植物色彩、垂直层次、种类丰富度等对自然要素的评价有直观影响。
2) 感知要素对提升学生恢复性知觉效益有正向影响。具有优质感知要素的校园绿色空间也能对学生群体的恢复性知觉效益产生积极作用。
3) 人工要素需结合其他要素对学生恢复性知觉效益产生积极影响。人工要素的质量本身与学生的恢复性知觉效益相关性不强。
4) 不同类型校园绿色空间的景观质量和恢复性知觉效益均存在较大差异。整体景观质量较好、自然要素与人工要素、感知要素充分结合的校园绿色空间一般具有较好的恢复性,如游园空间、滨水空间等。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