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安新区作为国家级新区,对拉动河北省经济发展,分流北京、天津等地区人口数量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第六次人口普查和历年《保定经济统计年鉴》数据,采用人口-发展-环境模型,依据上海浦东新区和深圳经济特区的迁移人口特点设定雄安新区政策导向人口迁移方案,对比分析了延续历史迁移趋势的自然迁移和政策导向迁移对雄安新区2020—2035年人口数量和人口结构的影响。
河北雄安新区的设立是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一项重大决策部署。2018年,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发布,作为打造北京城市副中心和集中承载地的主要区域,预计在2035年前有大量的人口迁入。大规模的人口流动,极大地影响人口总量和年龄、性别、教育水平等结构特征。开展人口结构变化的研究对于社会稳定、人口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第七次人口普查公报显示,2010—2020年中国人口数量保持低速增长。人口快速进入深度老龄化、老年人口呈现高龄化、少年儿童比重和总抚养比下降、少子化问题日益加剧等成为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变化的主要趋势。2020年中国总人口性别比为105.07;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11.3,较2010年下降了6.8,人口性别结构持续改善;15岁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由2010年的9.08年上升至2020年的9.91年,人口素质不断提高。
最早采用队列要素法对全球尺度的人口数量和结构开展预估研究。采用灰色模型、新型灰色模型和Logistic人口预估模型等对中国人口数量及结构进行预估指出,中国人口数量约在2030年前达到峰值14.5亿人,2050年下降至14亿人左右,人口老龄化趋势不断加剧。姜彤等考虑全面放开二孩政策,利用人口-发展-环境分析(population development environment,PDE)模型预估了共享社会经济路径(Shared Socioeconomic Pathways,SSPs)下,2020—2050年中国分省人口数量以及人口结构的变化,发现中国总人口约在2025—2035年达到峰值,到2050年各路径下中国人口年龄结构与教育结构差距不大,人口老龄化严重,受教育水平年限有所增加。采用灰色系统预测模型分析雄安新区未来人口数量变化的结果表明,2032年前后人口数量达到500万人左右。
影响人口结构的因素除出生率、死亡率外,迁移人口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Bijak等探讨了国际迁移对人口老龄化的影响,发现迁移人口的增加可以减缓老龄化进程。针对迁移人口本身特征的研究表明,近年来中国省际间人口迁移和城乡人口迁移呈减缓的趋势,迁移人口表现为劳动力人口迁移较多,非劳动力人口迁移较少。综上所述,已有研究主要针对人口总数、自然迁移人口对人口年龄结构的影响以及对迁移人口本身的变化趋势开展研究,缺少延续历史迁移趋势的自然迁移和政策导向迁移造成人口结构变化的对比研究。
本文基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中容城县、安新县和雄县的生育率、死亡率、迁移人口和教育水平等数据,考虑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并参考上海浦东新区和深圳经济特区的人口迁移特征,设定3种人口迁移方案,即“浦东式方案”、“深圳式方案”和“浦东深圳综合式方案”,利用人口-发展-环境分析(PDE)模型,预估延续历史迁移趋势的自然迁移和政策导向迁移方式下2020—2035年雄安新区人口总数、人口年龄性别与教育水平结构的变化。
研究区概况、数据与方法
1研究区概况
雄安新区是2017年4月1日成立的国家级新区,位于河北省中部,北京、天津等地区的腹地,地理位置优越,主要包括容城县、安新县、雄县和周边部分村镇(其中高阳县的龙化乡由安新县托管,任丘市的鄚州镇、苟各庄镇和七间房乡均由雄县托管)。新区起步区面积约100k㎡,发展远期面积约为2000k㎡。
2017年末,雄安新区三县常住总人口约113.7万人,其中容城县、安新县和雄县常住人口分别约27.2万人、46.9万人和39.6万人。2019年末,三县常住总人口约为129万人,较2017年新区成立时增长16万人,容城县、安新县和雄县常住人口分别约28万人、51.3万人和49.7万人,常住人口分别增长约0.8万人、4.5万人和10.1万人。
2研究数据
研究所需雄安新区容城县、安新县和雄县的分性别年龄的人口数量、生育率、死亡率和迁移率数据以及三县不同教育水平人口数量,来自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河北省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2010—2017年《保定经济统计年鉴》和2010—2020年《中国县域统计年鉴》。
3研究方法
人口预估计算采用PDE模型,模型参数包括生育率、死亡率、迁移率和教育水平。
某年新生人口数P0的计算公式为
其中,Pt为当年t岁的人口数,Rt为当年t岁人口数中女性人口的比例,Ft为当年t岁人口生育率。
某年t+1岁的人口数Pt+1的公式为
其中,Pt'为上一年t岁的人口数,Dt+1为当年t+1岁人口死亡率,Mt+1为当年t+1岁的迁移人口数量,(t≥0,t为整数)。
反映人口年龄结构的指标包括少年系数、老年系数、少儿抚养比、老年抚养比和总抚养比等。少年系数是指0~14岁人口数量占总人口的比重;老年系数是指65岁及以上人口数量占总人口的比重;少儿抚养比指0~14岁人口占劳动年龄人口的百分比;老年抚养比指65岁及以上人口占劳动年龄人口的百分比;总抚养比指非劳动年龄人口与劳动年龄人口的百分比。老年系数超过7%,少年系数低于30%,年龄中位数超过30岁,都是老年型人口结构的数量表现,人口金字塔呈现缩减型,年轻人比重较小,中年以上人口比重较大。
参数本地化和模拟能力评估
1参数本地化
以2010年为起始年,选取容城县、安新县和雄县三县的分性别年龄和教育水平的人口总量、生育率、死亡率和迁移人口数据,对PDE模型中人口参数(生育率、死亡率、迁移率和教育水平)进行本地化率定。
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为每5岁统计一次,分年龄段数据选取2010—2014年、2015—2019年每5年总和生育率的中位数进行模型输入。2010—2014年容城县、安新县和雄县的总和生育率中位数分别约为1.59、2.05、1.90,2015—2019年总和生育率中位数分别约为1.90、1.89和2.10。死亡率通过预期寿命体现,选取2010—2014年、2015—2019年三县分性别年龄死亡率的中位数输入PDE模型计算预期寿命。
国内外对未来生育率、死亡率、迁移率的设定采用低、中、高等3种假设方案,教育水平包括快速发展、全球发展趋势和恒定入学率等3种假设。中等假设为延续当前社会经济水平继续发展,本研究中未来的生育率、死亡率和延续历史迁移趋势的自然迁移率采用中等假设方案、教育水平采用全球发展趋势进行设定。依据中国全面二孩政策对生育率影响约为7%,2020—2024年容城县、安新县和雄县的总和生育率中位数分别约为2.03、2.02和2.25,2025—2035年各年龄段生育率比例保持不变。2020—2035年三县的预期寿命按每10年增加2岁发展。
2010—2014年、2015—2019年迁移人口数据为三县每5年分性别年龄迁移人口总和。延续历史迁移趋势的自然迁移方式下,2020—2035年三县迁移人口数量与当前保持一致。政策导向迁移方式下,雄安新区2018—2035年人口迁移方案的设定参考中国上海浦东新区和深圳经济特区2个典型地区,2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增长大部分来自人口迁入。自2003年有迁移人口统计数据以来至2019年的17年间,浦东新区人口在迁移时段前期增长缓慢,中期迅速增长,累积迁移人口占总迁移人口的75%左右,迁移时段后期,迁移人口达到稳定阶段,增速缓慢,2019年常住人口增长为556.7万人。深圳经济特区于1980年8月正式成立,常住人口数量33.29万人;自成立至2019年共40年的迁移时段前期增长缓慢,中、后期呈现较为均速的增长趋势,迁移时段达到一半时,累积迁移人口占总迁移人口的50%左右,2019年常住人口增长至1343.88万人。根据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2018—2035年),雄安新区成立后,2018—2035年的18年间将有350万左右的人口迁入。本研究将浦东新区和深圳经济特区迁移人口的变化趋势分别作为雄安新区未来人口迁移浦东式方案和深圳式方案;将浦东和深圳2个地区累积迁移人口比重的均值变化趋势作为浦东深圳综合式方案(图1),此种迁移方案下,迁移人口在迁移时段前期缓慢增长,中期快速增长,迁移时段达到一半时,累积迁移人口占总迁移人口的60%左右,迁移时段后期增速减缓,但仍保持较为快速的增长趋势。
图1 雄安新区未来人口迁移方案
不同教育水平会对一个地区的生育率、死亡率产生影响。根据IIASA统计的全球人口数据,孕龄妇女的年龄会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而提高,生育率随着教育水平的升高而降低;不同教育水平之间人口寿命差异可以达到5岁,高教育水平的人口有着更高的寿命,其中文盲与小学之间差1岁,而小学与中学、中学与大学两种教育水平之间各差2岁。不同教育水平代表不同的“状态”,不同年龄段人口在不同“状态”间进行转换,基于上述公式可实现不同教育水平间的人口流动。中国的教育水平分为文盲、小学、中学和大学4个等级。2010年雄安新区容城县、安新县和雄县三县小学、小学升中学和中学升大学的升学率分别约为0.96、0.93和0.27;按当前教育发展速度继续发展,2035年三县小学、小学升中学和中学升大学水平分别达到0.98、0.97和0.53,雄安新区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3.5年。
2人口数量的模拟和统计结果比较
2010—2019年雄安新区模拟和统计的多年平均人口数量分别为113.34万人和113.33万人,误差小于0.01%。2013年前,模拟的人口数量略高于统计数据,2014年后(除2017年),模拟结果略低于统计数据,各年份人口数量误差均控制在6%以内(图2),PDE人口预估模型的生育率、死亡率和迁移率等参数的设定合理,可以用来预估雄安新区未来人口数量及结构特征。
图2 2010—2019年雄安新区统计与模拟人口数量比较
研究结果
12020—2035年人口总量变化
雄安新区在延续历史迁移趋势的自然迁移方式下,2020—2035年人口数量呈不明显的增加趋势,人口增量较小。政策导向迁移对雄安新区人口数量的影响较大,2020—2035年雄安新区人口呈增加趋势,人口数量约从2020年的129万人增长至2035年512.8(509.1~516.5)万人,约增长383.8(380.1~387.5)万人。2030年前人口数量增长速度较快,2030年后增长速度减缓。其中,2025年雄安新区人口数量约为273.4(241.7~305.0)万人,比2020年增加144.4(112.7~176.0)万人;2030年人口数量约为449.2(414.4~484.0)万人,比2025年增加约175.8(172.7~179.0)万人;2035年人口数量比2030年增长约63.6(32.5~94.7)万人(图3)。
图3 2020—2035年每5年雄安新区人口数量
22020—2035年人口年龄结构变化特征
2020—2035年雄安新区人口年龄结构将处于老年型。2020年雄安新区年龄中位数约为38岁,15~64岁劳动力人口占总人口的66.7%左右。在延续历史迁移趋势的自然迁移方式下,雄安新区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到2035年年龄中位数约为42岁。政策导向迁移方式下,由于人口的迁入,2025年雄安新区年龄中位数降至33.1(32.5~33.8)岁,15~64岁劳动力人口数约占总人口数量的79.2%(78.1%~79.6%);2025—2030年年龄中位数呈小幅度增加趋势,2030年约为33.7(33.6~33.8)岁;到2035年雄安新区年龄中位数约为38.3(37.6~39.0)岁,仍处于初步老龄化社会(图4)。与延续历史迁移趋势的自然迁移方式的老龄化程度相比,政策导向迁移减缓了当地的老龄化进程。
图4 2020—2035年每5年雄安新区人口结构
延续历史迁移趋势的自然迁移方式下,雄安新区2020—2035年0~14岁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呈下降趋势,少年系数由2020年的22%左右下降至2035年的17.1%左右。政策导向迁移方式下,2020—2035年雄安新区0~14岁人口数量不断增加,从2020年的27万人上升至2035年的66.3(63.1~69.5)万人,但是0~14岁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呈先降再增总体下降的趋势。少年系数由2020年的22%左右逐渐下降至2030年的11.1%(11%~11.2%)左右,随后小幅增加至2035年的12.9%(12.4%~13.5%),如图5(a)所示。由于雄安新区高教育水平人口的大量迁入,造成生育率的降低,雄安新区出现少子化问题。
延续历史迁移趋势的自然迁移方式下,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呈上升趋势,老年系数由2020年的11.4%上升至2035年的18.4%左右,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政策导向迁移方式下,2020—2035年雄安新区老年人口数量呈不断增加趋势,65岁及以上人口数量约从2020年的14万人增加至2035年的55.8(54.0~57.6)万人。2020年老年系数约为11.4%,由于劳动力人口的大量迁入增加了雄安新区人口基数,老年系数迅速下降,到2025年约降至9.0%(8.7%~9.5%),到2035年老年系数回升至10.9%(10.6%~11.1%)左右。总体上雄安新区老年系数比重呈现微弱下降的趋势,如图5(b)所示。在2035年前雄安新区老龄化进程不仅没有加重,而且由于人口的迁入人口年龄结构更加年轻。
延续历史迁移趋势的自然迁移方式下,雄安新区2020—2035年少儿抚养比呈下降趋势,而老年抚养比呈上升趋势,总抚养比呈上升趋势,由2020年的50.0%左右上升至2035年的55.2%左右,劳动力人口抚养压力大。政策导向迁移方式下,2020—2035年雄安新区少儿抚养比和老年抚养比均呈先降再增总体下降的趋势。2020年少儿抚养比约为33%,到2030年少儿抚养比下降至13.9%(13.8%~14.0%)左右,2030—2035年少儿抚养比呈现小幅上升趋势,到2035年少儿抚养比约为17.0%(16.0%~18.0%)(图5(c))。老年抚养比由2020年的17.0%左右,下降至2025年的11.6%(11.0%~12.4%)左右,到2035年逐渐回升至14.2%(13.9%~14.6%)(图5(d))。2020—2035年15~64岁人口数量处于不断增加趋势。雄安新区总抚养比由2020年的50.0%波动下降至2035年的31.2%(29.9%~32.6%),雄安新区年龄结构有所改善,减轻了当地劳动力人口的抚养压力。
图5 自然迁移和政策导向迁移方式下2020—2035年每5年雄安新区不同年龄层次人口比重
32020—2035年人口性别和教育水平结构变化趋势
延续历史迁移趋势的自然迁移方式下,2020—2035年雄安新区人口总性别比总体呈下降趋势,由2020年的108.3左右下降至2035年的105左右。政策导向迁移方式下,总人口性别比由2020年的108.3下降至2035年的105.0(104.9~105.2),人口性别比约下降3.3(3.1~3.4)(图6)。2020—2035年0~14岁男女性别比呈波动下降趋势,约从107.5下降至102.6(102.1~103.2),新生儿比重趋于平衡;15~64岁男女性别比总体呈下降趋势,由2020年的108.2下降至2035年的105.7(105.6~105.8),劳动年龄人口性别比呈下降趋势;65岁及以上人口性别比总体呈上升趋势,由96.0上升至103.5左右。雄安新区性别结构虽有所改善,但仍存在性别结构不平衡问题。
延续历史迁移趋势的自然迁移方式下,2020—2035年雄安新区受教育水平年限约从9年上升至10年,依旧是中学教育水平占主导地位,大学及以上水平由8%上升至17.4%左右(图7(a))。政策导向迁移方式下,2020—2035年雄安新区平均受教育年限呈增加趋势,约从2020年的9年上升至2035年的13.5年。2020年文盲、小学、中学、大学及以上教育水平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分别约为14%、31%、47%和8%,2035年人口受教育年限大幅增加,教育结构变化明显,文盲、小学和中学教育水平人口比重分别下降至8.9%(8.4%~9.5%)、12.4%(12.3%~12.7%)以及27.8%(27.7%~28.3%),大学及以上教育水平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增加到50.9%(50.5%~51.8%)(图7(b))。迁移人口优化了新区的教育结构,逐渐由原来的中学教育水平占主导地位转变为大学及以上教育水平占主导地位。
图6 2020—2035年每5年人口性别结构变化
图7 2020—2035年每5年教育水平结构变化
结论与建议
1结论
雄安新区作为国家级新区,对拉动河北省经济发展,分流北京、天津等地区人口数量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对比分析了延续历史迁移趋势的自然迁移和政策导向迁移对雄安新区2020—2035年人口数量和人口结构的影响。延续历史迁移趋势的自然迁移方式下,2020—2035年人口数量呈小幅增加趋势,人口增量较小;政策导向迁移方式下,人口数量增加迅速,从129万人增长至512.8(509.1~516.5)万人。基于此分析两种迁移方式下雄安新区人口结构的变化特征,主要结论如下。(1)2020—2035年雄安新区人口年龄结构一直处于老年型,延续历史迁移趋势的自然迁移方式下,2035年雄安新区年龄中位数约为42岁,老年系数约为18.4%,老龄化程度严重。政策导向迁移方式下,年龄中位数由2020年的38岁变化至2035年的38.3(37.6~39.0)岁。从反映人口年龄结构类型的少年系数、老年系数和抚养比等指标来看,人口迁入减缓了老龄化的进程,减轻了抚养压力,到2035年仍处于初步老龄化阶段,但少子化问题严重,需要进一步采取措施提高生育率。(2)两种迁移方式下,雄安新区总男女性别比均呈下降趋势,2020—2035年男女性别比由108.3下降至105.0左右,性别结构有所缓解,但依旧处于不平衡状态。(3)延续历史迁移趋势的自然迁移方式下,2020—2035年雄安新区受教育水平年限约从9年上升至10年,以中学教育水平为主。政策导向迁移方式下,教育水平年限约从9年增加至13.5年,大学及以上水平约从8%上升至50.9%(50.5%~51.8%),教育结构逐渐由中学教育水平占主导地位转为大学及以上教育水平占主导地位。
2建议
从雄安新区未来预估的人口结构结果来看,政策导向迁移方式下减缓了老龄化进程,减轻了抚养压力,改善了性别结构,提升了教育水平。但仍存在一定的问题,如依旧处于初步老龄化社会、出现少子化、性别结构依旧不平衡,并且可能会发生教育资源和设施短缺等问题,基于此提出如下建议。
1)完善养老保险制度,优化生育政策,增加劳动力人口财产性收入。一是大力构建老年友好型社会,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适当调整退休年龄,建立各项长期的养老保险制度,完善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提供充足的养老服务,增加养老院数量,完善小区健身器材等基础设施,满足老年人口的基本需求,开发老年人口适用的产品和技术,弘扬中华民族孝亲敬老的传统美德,切实保障老年人口的合法权益;二是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落实全面二孩政策,积极宣传三孩政策,完善生育保障制度,鼓励优生优育理性生育,对于生育三孩的家庭实行更大幅度的优惠政策,加大政策倾斜,提高生育医疗报销比例,延长女性产假和男性陪产假,规划建设一批公益性、规范性的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减少生育、教育、婚嫁等育儿成本,提高生育意愿,缓解少子化问题,增加少年儿童比重,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轻老龄化;三是因地制宜发展产业经济,加快经济发展,拓宽就业渠道,增加劳动力人口的财产性收入,根据每个家庭劳动力人口需抚养和赡养的人口数量实行不同程度的补贴措施,减轻劳动力人口抚养和赡养压力。
2)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宣传男女平等观念。一是加强立法措施,采取一系列配套法律法规平衡出生性别比,消除生育歧视,并通过宣传、教育等手段改变思想,宣扬男女平等,从根源上解决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问题;二是对于已有劳动力人口性别比失衡的问题,通过出台有关政策,包括购房资格、首付比重、彩礼最高限额等,缓解男性在选择配偶时经济方面的压力,提高结婚率,缓解已有劳动力人口性别比失衡问题,解决出生率低的问题。
3)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培养创新型人才。一是加快小学、中学、科研院所等基础设施建设,开发更灵活开放的高等教育办学模式与发展途径,如“校企联合”“中外联合”教学等,以适应新形势、满足新要求,实现教育质量的提高;二是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引进一批高水平高素质的教师人才队伍,培养具有创新性、实践性的人才,对于雄安新区经济发展和人口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充分利用高教育水平人口优势,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加快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业转移和升级。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