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东数西算”工程已历时一年。“东数西算”工程的有序推进,不仅将东部密集的算力需求有序引导到西部,使数据要素跨域流动,更促进以算力赋能数字经济、人工智能产业的高速发展,提出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新要求。
近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刊发文章《努力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指出,加快发展数字经济,加快实施“东数西算”等重大工程,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
“东数西算”工程已初见成效。八大枢纽节点、十大集群建设不断推进,多个数据中心及上下游产业相关项目已启动。互联网企业、电信运营商、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电子信息制造、软件服务等行业企业加快构建“东数西算”数字经济全产业链生态体系,加速产业转型升级。
不过,在加速推进东西部协同发展以及算力一体化建设的过程中,仍然面临着诸多待解难题。
新华三集团网络产品线规划与解决方案部总经理汲哲表示,“东数西算”的本质是构建全国一体化数据中心,核心底座是算力建设和算力调度能力。算力网络仍旧处在一个相对早期的发展和建设阶段。因此,在技术层面要持续推进底层技术的演进,重点解决如何让计算能力匹配用户应用需求的问题,在商业层面要关注“东数西算”的成本控制,避免造成投资的浪费;在体制机制方面,要明确算力网络的建设主体,形成推进算力网络建设的有效机制。
在“东数西算”工程启动一周年之际,《中国信息化周报》通过专题报道,旨在全景展现各大集群、节点的建设进展,产业链协同创新情况,仍然存在的瓶颈和难点,以及相关参与方的实施步骤和建议方案等。
“东数西算”工程启动一年来部分省份智算中心建设情况,根据公开资料整理而成
“东数西算”工程启动一年成效初步显现
数字中国春潮涌动,推进“东数西算”正当其时。2022年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央网信办、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通知,“东数西算”工程正式启动。如今,一年过去了,“东数西算”工程已从系统布局进入全面建设阶段。
在各级政府的努力推进以及行业企业的积极布局下,“东数西算”好事频传。2022年9月,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介绍,“东数西算”工程全面启动以来,项目总投资超过4000亿元,算力集聚效应初步显现。
从时间脉络上来看,2022年2月,腾讯云、阿里云、快手等表示,已经在“东数西算”算力枢纽节点地区布局或投产了数据中心;5月,“东数西算”京津冀国家枢纽节点建设在天津正式启动;6月,“东数西算”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算力中心正式启动建设;9月,8个国家算力枢纽节点建设均进入深化实施阶段,新开工数据中心项目达到60余个,新建数据中心规模超过110万标准机架;11月,总投资超138亿元的贵安新区算力产业集群配套项目在贵阳贵安新区大数据科创城落地开工。进入2023年,“东数西算”一体化算力服务平台在宁夏银川发布,并正式上线运营;2月,甘肃枢纽节点的庆阳数据中心集群项目率先开工,多个节点数据中心集群项目蓄势待发……
不仅如此,相关省份2023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均提到了实施“东数西算”工程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及新年目标。
2023年,贵州将抓住“数据”核心生产要素和“算力”核心生产力,加快建设数字经济发展创新区。围绕打造面向全国的算力保障基地,加快推进“东数西算”工程,贵安新区主算力枢纽项目(一期)建成投用等;宁夏将大力实施数字宁夏提质升级行动;内蒙古将全方位推进产业数字赋能;甘肃将促进数字经济发展,加快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建设。
赛迪顾问电子信息产业研究中心分析师杨天宇表示,“东数西算”工程启动一年,在项目落地、政策牵引和智力赋能等方面均取得了亮眼的成就。第一,“东数西算”相关重大项目加速落地。2022年,成渝、甘肃、贵州、内蒙古等算力枢纽稳步推进数据中心集群建设,签约落地了一批重大项目。例如,甘肃庆阳数据中心集群实施的重大项目有12个,总投资达到113.11亿元。算力枢纽节点和数据中心集群建设正在按部就班持续推进。
第二,区域政策指导“东数西算”稳步推进。宁夏、成渝、粤港澳大湾区、贵州等枢纽节点地区先后发布或组织编制了数据中心集群建设规划,围绕加速集群打造、算力质量提升、深化数算应用等方面打出了组合拳。从顶层设计角度保障了“东数西算”工程有序推进。
第三,聚才凝智共研“东数西算”未来趋势。2022年,贵州、粤港澳大湾区、重庆等枢纽节点围绕“东数西算”举办了系列活动和会议,聚集了业内专家智力资源,对“东数西算”中算力调度、绿色低碳、云网边协同等关键问题进行深入交流,共同探讨国家枢纽节点建设的前沿技术及重点方向,为我国算力一体化建设赋能。
“东数西算”正式启动一年来,各级政府立体化推进“东数西算”工程,上市公司积极布局,数据中心过度集中在东部的局面获得一定改善。数据中心集约化、规模化、绿色化的发展路径,为上下游企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在取得阶段性成绩的同时,推进“东数西算”工程仍然面临诸多发展难题。
第一,新型基础设施配套不够完善。“东数西算”工程不仅是数据算力的迁移,还要有配套的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作为企业向西发展的最大顾虑之一,西部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早已是老生常谈。行业专家预测,西部网络真正建立起来至少还需两到三年的时间。即使在政策引导之下,多数企业签约落地项目的地区仍然以东部集群为主,尽管部分互联网巨头和三大运营商在贵州、宁夏等西部地区有了初步尝试,但是目前算力业务向西迁移的增量还是集中在成渝等准一线城市。
第二,数据中心东西部发展不平衡。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和产业发展部主任单志广表示:“目前,数据中心区域分布和规模类型存在结构性失衡,东部多中西部少、中小型多大型少。”他表示,从区域分布看,北京、广东、上海、浙江、江苏等经济发达省份人口多、互联网用户密度大,互联网、云计算等科技创新类企业多,是我国数据中心业务需求最旺盛的区域,也是数据中心资源最为集中的地区,数据中心上架率达到60%~70%。
汲哲也提到,目前,“东数西算”工程面对的最大挑战就是跨域管理上的难点,要解决各地建设周期不同步、跨区域数据计算量大、设备跨厂商互通难度高等问题。未来算力网络的发展需要解决四个层面的问题,一是推动制定统一标准,二是落地业务试点,三是推动算力网络平滑演进,四是打造算网一体化网络。
第三,跨区域数据传输及共享可能面临数据泄密风险和保护监管问题。杨天宇表示:“‘东数西算’工程推进的难点之一是如何建设高效、稳定的国内算力一体化,如何既能加快各节点间以及节点和主要城市的网络互联互通,又能保障数据传输过程中的安全性。”
杨天宇提到,为了解决这一难题,一方面应当强化统筹合作,加快建成算力调度服务平台、建立国内一体化算力供给体系和算力资源统一调配机制,打通西部枢纽与东部枢纽间互联的算力网络,实现东西部算力的高效互联与调度,加快建成涵盖八大枢纽节点及重点城市的高速传输网络,打破数据跨行业、跨地区、跨层级的限制,进一步推动数据共享、数据开放、政企数据融合,不断提升全国算力一体化建设水平。另一方面国家层面应当建立数据安全保障屏障,健全数据安全法律体系,落实相关法律责任和义务,提高企业及个人的数据安全保护意识。同时,不断完善数据中心等内部安全管理体系,规范操作人员行为,落实数据安全保障措施,为数据传输、存储、使用等各环节保驾护航。
事实上,“东数西算”工程既涉及数据分类、分级引导,还要融合当地资源禀赋包括风、水、太阳能等新型能源,以及建设数据中心吸引产业集聚等。各个环节的合理规划、产生规模、协同效应是“东数西算”工程目标实现的先决条件。
因此,要更好发挥“东数西算”工程的产业带动作用,还需要在国家顶层设计方面强化统筹规划,多措并举推动东西部协调发展,在提高相关主体数据安全意识和能力等方面持续发力。
“双碳”春风 吹遍“东西”
随着“双碳”战略的实施,“东数西算”工程的推进,数据中心建设正朝着高能效、高算力、高技术、高安全性的方向迈进,绿色计算已经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动力,低碳节能正在重新定义未来数据中心的全新架构。
绿色算力产业加速“狂飙”
早在2013年,国家就发布了有关引导数据中心向绿色集约方向发展的政策。近三年来,相关政策密集发布,包括《新型数据中心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关于严格能效约束推动重点领域节能降碳的若干意见》和《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等,形成一套政策“组合拳”。
在诸多利好政策的指导和各级政府的持续推动下,这一年,“东数西算”捷报频传,数据中心项目如雨后春笋,算力产业基础持续夯实,算力资源结构日趋完善,持续在高效、清洁、集约、循环的绿色发展道路上“一路狂飙”。
据了解,位于天府数据中心集群起步区内,中国联通天府信息中心数据中心二期项目已完成首批机柜交付,共投产1020个机柜,可满足各类客户群体的数字化和云化需求。
目前,正在推进的中国联通天府信息中心数据中心四期项目将遵循“安全”“高效”“绿色”“智能”的原则高标准建设,项目整体PUE小于1.2,首期工程约4200个标准机柜,预计2024年7月形成交付能力,终期可提供1.15万个标准机柜。
2023年1月,IBM发布了《可持续计算蓝皮报告》,提出了面向计算的可持续发展技术,即“可持续计算”的创新概念。IBM中国系统开发中心首席技术官孟繁晶表示:“可持续计算作为推动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要技术,将促进数据中心、混合云平台和业务应用的层层‘绿化’,以全新的可持续战略思维重塑企业的数字化转型。”
数据中心发展到今天,对于算力、存力、数字化、智能化的需求也让它成为支撑千行百业数字化转型的信息底座,同时也推动着自身的绿色转型。而数据中心改变的不仅是节能减排方式,更是整个数据中心技术产品形态、商业模式乃至生态的重塑。
以新华三集团的数据中心业务为例,新华三集团技术服务部副总裁兼数据中心业务总监曹东升提到,新华三集团通过技术一体化、建设一体化、运营一体化统筹,实现了各方面、各层次、各环节的衔接联动,并以“组合拳”方式推动算力、算法、数据、应用、资源集约化和服务化创新。
绿色低碳背景下 液冷将成为主流散热技术
工信部印发的《新型数据中心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对PUE(数据中心总能耗/IT设备能耗)明确规定:到2021年底,新建大型及以上数据中心PUE降低到1.35以下,到2023年更要低于1.3。因此,1.3就成为各地新建数据中心的PUE红线。
以往由于风冷成本低、部署简单,一直被广泛使用。但近年来,随着高密度计算兴起,芯片、服务器性能和单机柜功率密度持续提升,液冷技术开始受到青睐。
液冷是指以液体为冷却介质的散热方式,相比使用空气为冷却介质的空调散热系统,前者能效更高,从而进一步压低散热用能。IDC预测,2023年数据中心中至少有约40%将配备液冷技术解决方案。
目前,绿色云图自主研发的直接浸没式液冷(DLC)技术,可将PUE值降低至1.049,创下了国内数据中心能耗纪录。与此同时,绿色云图还积极参与液冷行业相关标准的制定,包括《绿色数据中心评价规范》《液冷数据中心技术要求》《液冷技术与应用发展白皮书》等,推动液冷行业规范化发展。
网宿科技副总裁、绿色云图总经理胡世轩表示,当前,“双碳”、新基建、东数西算政策背景下,数据中心绿色低碳发展刻不容缓。国家及地方推出系列政策法规都对PUE值提出明确要求,比如:到2023年底,新建大型及以上数据中心PUE降低到1.3以下。液冷技术凭借高效制冷的天然优势,成为降低PUE值的颠覆性创新技术,可以为数据中心实现“双碳”目标提供重要支撑。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