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实现量子计算机“工程化突破” 2025-11-17 09:26:05 人民网
45
收藏
分享

抢占科技发展制高点,不断催生新质生产力。

——摘自“十五五”规划建议

截至2025年10月底,我们团队研制的中国第三代自主超导量子计算机“本源悟空”,已向世界提供量子算力服务超一年——163个国家和地区的用户访问超3600万次,成功完成了71万个全球量子计算任务。这个成绩,是对我们团队在量子计算领域摸索近10年的最好回馈。

量子计算机是实现量子计算任务的物理装置。与传统计算机相比,量子计算机计算能力强大,拥有并行性、指数级加速等优势,可在人工智能、新药研发、金融工程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但在2017年团队初创时期,如何实现量子计算机“工程化突破”在国内仍处于空白。怎么造出一台可交付的量子计算机整机?我们只能自己琢磨,一遍遍试错,慢慢积累经验,把理论上可行的技术变为能够重复实现的工程技术。

在量子计算机系统中,量子计算测控系统承担着量子芯片信号生成、采集与控制的关键功能,是整个系统的“神经中枢”。在我国量子计算研究初期,由于高端仪器仪表依赖进口,量子计算机研发只能用传统商用设备自行搭建控制系统,信号的输出与采集任务需单独进行,存在成本高昂、功能冗余、兼容性差、难以集成等问题。为突破这一技术瓶颈,我们在2018年12月成功研制出国内首套量子计算测控系统“本源天机”,这是我国首次实现将量子计算测控系统功能集成于单一设备的重要技术突破。

随着技术积累,我国自主研发的量子计算测控系统也在不断升级。2020年的“本源天机2.0”提升了信号控制精度,2022年的“本源天机3.0”已能支持100+超导量子比特,2025年上线的“本源天机4.0”,更是实现了扩展性、集成度的大幅提升,可支持500+量子比特规模。每一次产品迭代的背后,都凝聚着团队日日夜夜的辛勤付出。

研发路上最困难的是高密度微波互连模组的“卡脖子”难题。量子芯片作为“量子计算大脑”,需要在“绝对零度”(零下273.15摄氏度)的极低温环境中运行,而高密度微波互连模组这一“神经网络”,既要精准传输信号,又要隔绝热量。其中核心的极低温特种高频同轴线缆曾被国外垄断,采购价格高昂。我们联合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相关研究所进行技术攻关,以远低于进口设备的价格,成功研发出完全国产化的高密度微波互连模组,为量子信息传输建立起高速稳定的通道。

量子计算被认为可能是下一代信息革命的关键技术,研究难度极高。展望“十五五”,我们相信,只要脚踏实地持续攻坚,中国的量子科技发展会取得更多突破。


客服咨询 电话:010-59300004 邮箱:service@ckcest.cn
知领公众号
建议使用谷歌、火狐、edge浏览器 © 2012 CKCEST ICP备案号:京ICP备14021735号-2 中国工程科技知识中心版权所有技术支持:浪潮集团有限公司